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,,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—弗洛伦斯·南丁格尔,于1912年设立,以此倡导、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。
文/唐勉 图/尚家乐
窦敏,36岁,急救中心护士,从业12年。从医院大门到急救室,数十米距离,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“生死奔袭”。这里是急危重症病人入院第一站,迈入急救室,意味着点亮一盏希望之灯。
2016年4月14日凌晨,一名情况危急的产妇被送入急救室。十万火急中,窦敏为产妇成功接生。“再晚十分钟,孩子有可能窒息死亡。”
窦敏为病人家属拭去眼泪。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每天接纳700-800位病人,其中急危重病人日均约30人——采取一切手段,将那些濒死的人从死亡线上抢夺回来,窦敏及她的同事们日复一日为此而努力。
汪琳,ICU护士,31岁,从业12年。早晨6点,已工作近8小时的汪琳为病人擦拭创口。这是无数夜班中的一个,她不间断地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、深静脉换药、翻身……“手机上的计步器显示,一趟夜班下来,走了一万多步,近十公里。”相当于半程马拉松。
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发生在夜间。汪琳与她的同事们已适应了愈夜愈清醒的状态。颠倒的作息与彻夜的辛劳,只为更好地守卫生命。
汪琳为病人吸痰,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极专业与轻柔。病人烦躁时,操作变得更有风险,考验着护士的耐心。
汪芬兰,53岁,手术室护士,从业34年。早上8:30,汪芬兰进入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。这台预计将进行至下午14:00的心脏手术,需要她全程配合。手术一旦开始,便意味着不能进食、不能休憩,她将维持着站立的姿势,高度精神集中直至手术结束。
汪芬兰为病人裹好四肢,避免与冰凉的金属硬物接触。“千万不能出错,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错。”她步伐飞快,动作是三十年浸润而成的精密。对汪芬兰来说,连续工作近十个小时不是稀罕事,节假日也习惯了随时待命。
这台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术,需用到几十种药物、上百根针及十分繁复的器械。汪芬兰必须严格清点它们,并在医生需要的时候,第一时间递上——精确到秒。
章晨,输液室护士,30岁,从业8年。在响彻输液室的哭声中,章晨紧紧握住小病人的手,将针管快速插入静脉。记不清这是一天内的第几次注射,“尽可能地轻一点,让宝宝没那么痛苦。”
章晨抚慰着小病人的情绪。虽然有时也会被焦急的家长责难,但“只要一声谢谢,就觉得付出是有用的。”
新生儿室护士,王琳,33岁,从业10年。这里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,最小的病人仅1天。降临人世不久的宝宝们,如易碎的珍宝,躺在模拟子宫“鸟巢”中。王琳正为患儿喂奶。
每1小时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,每3小时喂一次奶,每4小时换一次尿布。对新生儿来说,治愈靠的是“一份治疗,九分护理”。重复且繁琐的工作,需多少爱心灌溉?但却是患儿及其家庭初升的希望。
“我们是在替他们的父母在照顾他。”王琳说,这些小病人虽不会说话,每一声啼哭,每一次挥动小拳头,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。
如果您喜欢我的摄影作品,可以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的微信公共号:Lighting_studio
相关链接:摄影 | 新闻 | 护士 | 医院
![]() |
2016旧片新修 · 纪实篇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