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不起,本文中没有一张火锅图片,火锅在我们心中。
走进重庆,聆听嘉临江与长江共奏出的波涛声,欣赏起伏跌宕高低错落的夜景。在深夜2点,这座城市依然弥漫着火锅味道。这里是江城、是山城,更是吃货们信仰的火锅之城。
↑↑↑上图点击放大↑↑↑
重庆火锅,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,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、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,原料主要是牛毛肚、猪黄喉、鸭肠、牛血旺等。
重庆火锅的前身是沿街串巷的小贩卖的“水八块”,上面是一个洋铁制的有8格的锅,下面生上炉子。边煮边吃,每一个人各占一个格子,吃起来香飘四溢。起初的食材中并没有毛肚,而是以牛肉、牛心、牛肝、牛油渣为主。
民国时期,较场坝出现了重庆第一家毛肚火锅店,精明的店老板将挑子从担头移到桌子,泥炉依然,只将分格洋盆换成了赤铜小锅,卤汁蘸料也改为食客自行配合,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。
抗战结束后,重庆火锅达到了建国前的顶峰。那时,就连平时以“阳春白雪”自居的咖啡厅及高档饭店也做起了毛肚火锅生意。如著名的汉宫(集西餐、咖啡、冷饮于一体的新潮咖啡厅)、心心咖啡厅及皇后餐厅等。汉宫当时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,“日暮汉宫吃毛肚,家家扶得醉人归”,皇后餐厅的毛肚火锅更是讲究,还有乐队伴奏。
在这个火锅飘香的城市中,过去朝天门有一家“红豆”火锅店,其广告称,“红豆生南国,毛肚最相思”。一时间,引来无数恋爱中的男女前去品尝。
重庆火锅有”“老火锅”与“新派火锅”的之分。
所谓“老火锅”是指的老油、老底料和老底汤,这三者均是采用传统手工烹饪。“老油”非地沟油、潲水油,而是老卤子,跟卤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“新派火锅”则与之相反,需新油、新底料和新底汤。
“火锅凳”起初大多为矮凳。重庆火锅小贩们早期在河坝上经营,摊主们将一两个、最多五个炉灶聚在一起,摆上火锅,围上几条矮长凳,便开始经营。发展到火锅店的兴起,这样的模式也沿用了下来,但是,人坐在矮凳子上够不着桌面,不仅炉火烫手,女士旗袍开叉处还容易开线。之后有人想出了“矮凳子叠矮凳子”的坐法,也有人踩在椅子上就餐。聪明的店家改制了凳腿,这才有了如今的高凳子。
洪崖洞,可惜木有拍到夜景。洪崖洞奇幻美丽的夜景,彷佛宫崎骏电影《千与千寻》中那条不可思议之街,引人入胜。
洪崖洞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,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“吊脚楼”风貌为主体,依山就势,沿崖而建。
磁器口古镇上的巨大花型棉花糖
重庆国泰艺术中心
如果您喜欢我的摄影作品,可以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的微信公共号:Lighting_studio
相关链接:摄影 | 旅行 | 重庆 | 风光
![]() |
鸠兹古镇:还原一代徽商 ![]() |